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那一年,約西亞王26歲


「約西亞登基的時候年八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三十一年。他母親名叫耶底大,是波斯加人亞大雅的女兒。 約西亞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行他祖先大衛一切所行的道,不偏左右。約西亞王十八年,王派米書蘭的孫子,亞薩利雅的兒子沙番書記上耶和華殿去,說:「你上到希勒家大祭司那裏,請他把奉獻到耶和華殿的銀子,就是門口的守衛從百姓中收來的銀子,結算清楚, 交在管理耶和華殿督工的手裏,由他們支付給在耶和華殿裏做工的人,好修理殿的破壞之處,就是木匠、工人和瓦匠,又買木料和鑿成的石頭,來整修殿宇。 但他們不用跟這些經手接受銀子的人算帳,因為這些人辦事誠實。」希勒家大祭司對沙番書記說:「我在耶和華殿裏發現了律法書。」希勒家把書遞給沙番,沙番就讀了。」 (王下22:1~8)

那一年約西亞王26歲。

他將百姓奉獻的銀子交給聖殿的督工,請工人來整修聖殿破壞的地方,結果就在他們整修的過程中,發現了律法書。如果我們繼續看到最後,我們會發現約西亞因為這一本律法書上的內容,帶領了全國的百姓進行了一次非常大的信仰改革。

他把所有的偶像與偶像的器皿全部打碎焚燒成灰倒在溪裡,偶像相關的神職人員全部廢去,偶像的使用的場所、丘壇與廟盡數拆毀,丘壇的祭司全都殺掉,最後,他將所有招魂的、行邪術的還有百姓家中的偶像與可憎之物全部除滅(王下23:1~24)。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遵守了律法書上所記載的除酵節與逾越節,不管是祭司、利未人、歌唱的、守門的,都被安排各盡其職,向神獻上燔祭。

聖經這樣記錄說明:「自從先知撒母耳以來,在以色列中沒有守過這樣的逾越節,以色列諸王也沒有守過,像約西亞、祭司、利未人、在那裡的猶大人,和以色列人,以及耶路撒冷居民所守的逾越節。這逾越節是約西亞作王十八年守的。」(代下35:18~19)

從歷史的記載看來,約西亞的父親亞捫是一個行神眼中看為惡的壞王(王下21:20~22)。他一個8歲就登基的青年,竟能在這樣惡劣的時代環境中成長,並且出淤泥而不染,您說這是多麼的不容易哪!

從一開始的整修聖殿、除滅偶像,一直到全百姓遵守逾越節,約西亞都是如此遵行神的律法。於是聖經這樣定義他:「在約西亞以前,沒有王像他盡心、盡性、盡力地歸向耶和華,遵行摩西的一切律法;在他以後,也沒有興起一個王像他。」(王下23:25)

要知道這樣的形容,在聖經中除了拿來形容所羅門的智慧之外(王上3:12),再沒有其他君王得過這樣的肯定。

那一年,約西亞王26歲。

或許他可以選擇懶散的度日,他沒必要費時費力費金錢為聖殿修整。
或許他可以選擇逃避、麻木的面對,他沒必要在聽見律法書時激動的撕裂衣服。
或許他可以選擇繼續維持父執輩的信仰傳統,他沒必要大刀闊斧毀壞、廢去這一切偶像。
或許他可以選擇感覺良好的信仰狀態,他沒必要帶領百姓遵守那幾百年祖先都沒遵守的逾越節。

但他確實做出了選擇,他選擇盡自己的一切所能遵守神的話。我想我們可以從他的作為中清楚,在他的內心對神沒有絲毫的旁鶩與懷疑。他已經成熟到足以捍衛神的國度,甚至從個人的信仰成長,擴展到帶領全國歸向神的公義聖潔,帶領百姓走向正確的信仰方向。

思想至此,不禁對約西亞感到由衷的敬佩。小弟今年也剛好26歲,想想約西亞為神所做的一切,就覺得為神所付出的還是慚愧的少。但我想約西亞26歲那一年,為神燃燒出耀眼的光芒,實當成為我們共同的楷模與榜樣。


小結語:

約西亞王26歲的那一年,他向神做出了選擇。我們呢?


他的神教導他務農相宜



讀經分享:


「你們當側耳聽我的聲音, 留心聽我的言語。 那為撒種而耕地的會不停地耕地,鬆土,耙地嗎?他剷平了地面, 豈不就種小茴香, 播種大茴香, 按行列種小麥, 在定處種大麥, 在田邊種粗麥嗎?他的神教導他, 指導他合宜的方法。原來打小茴香,不用尖利的器具, 軋大茴香,也不是用車輪; 卻要用杖打小茴香, 用棍打大茴香。穀要打, 但不能持續地搗, 用車輪和馬軋, 卻不軋碎它。這也是出於萬軍之耶和華, 他的謀略奇妙, 他的智慧廣大。」(以賽亞書28:23~29)


要怎麼種大茴香?要怎麼種小麥?要怎麼收成小茴香?要怎麼收成大麥?不知道大家看到這段經文時覺得如何,聖經竟然在教我們類似《第一次種菜就豐收》的種菜技巧耶!


原來神透過農夫務農的技巧,說明農業有他獨門的知識與智慧,同時告訴我們這些智慧都是出自於神的謀略與智慧。為要讓我們清楚知道我們無論是栽種還是收成,我們之所以知道怎麼做,都是出自神的帶領,都是神賜給我們的智慧,所以我們無從誇口。


保羅曾經這麼說:「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林前3:6),他也是用著農業的概念來談到信徒的信仰成長。

種子的生長需要栽種,需要澆灌,這些都需要多方面的條件配合完成。不管是栽種的土質、栽種的氣候、澆灌的水分多寡、正確的施肥、殷勤的除草...。每一種作物,有著各自不同的栽種與收割方式,沒有正確的方法,就會事倍功半,甚至一無所獲。

教育也是如此,不是嗎?
不一樣的人,會擁有不一樣的人格特質、天賦與背景等,因此需要不同的教材、教學方式、進度規劃‧‧‧來進行。

偶然的無心插柳柳成蔭,並不能成為我們僥倖的心態。
倘若我們真心希望我們跟農夫一樣,能夠孕育出一個綻放的生命,沒有什麼是可以不勞而獲的。
當然,坊間可以找尋到很多教育叢書,告訴我們很多的教育方法,這些專業也都必須透過不斷的學習才能累積。

但我想更重要的是,唯有生命能夠影響改變生命,正如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我們在為人師表的同時,除了必須不斷去反思自己所使用的方式之外,更需要的是去檢視與修正自己的生命的內涵,然後從神得到智慧。否則如果只擁有一番的熱忱,又如何帶給對方生命的成長?


這一段經文當中,神之所以談到用對的方法來栽種與收割,其實是為了與前一段經文成為極端的對比(賽28:7~22)。因為當時的祭司與先知,自己的信仰都已經迷失了。他們不僅為酒所困、錯解神的默示、審判沒有是非公正,甚而管轄眾人,以謊言為藏身避難所。


以至於神的話原來是叫人安息,讓人得著安歇。他們卻讓神的話變成:「咕噥咕噥,咕噥咕噥,嘮嘮叨叨,嘮嘮叨叨,這裏一點,那裏一點。」(賽28:13),讓自己與眾人一同被絆倒,落入陷阱。

「你們耕種的是奸惡,收割的是罪孽,吃的是謊話的果子。因你倚靠自己的行為,仰賴勇士眾多。」(何10:13)

這原不是神所希望的,神也並非使用這樣的方法。但這些百姓信仰的農夫,卻是用著錯誤的生命與錯誤的方式在栽種、澆灌與收割。

無怪乎以賽亞書不斷提到「遍地荒涼、無人居住」這樣的字眼(賽5:9,賽6:11)。因為一個屬神的國度,一片理當百倍收成的好田,卻被他們耕耘出一大片空虛荒蕪、雜草叢生的野地,如何不惹神發怒,等待燒滅的烈火?

上樑不正,下樑歪。當年這些假祭司與假先知帶領著百姓走向了錯誤的信仰路線,以致國家至終趨於滅亡。這也理當成為我們今日在教會之中,共同的警戒。

結語:

因為他的神教導他務農相宜,並且指教他。」(賽28:26)


回到現實的生活中,倘若我們希望幫助別人成長、幫助他人過更好的生活與得更豐盛的生命,那就得先從自己的生命改變開始。而神將是我們最好的老師,賞賜給我們最有創造力的智慧與力量。

讓自己成為一位神的好農夫吧!學好務農的技巧,讓我們不斷在雜草之中,開墾荒地,孕育出歸給神的生命!願神的恩典大能,時常與我們同在。

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約伯自義嗎?



本文是篇約莫一年多前就該寫出來的文章,只是沒有得著機會。結婚快6個月了,多了點時間來看書、看文章,也覺得該找時間慢慢把這些積著的草稿,一篇篇寫出來,除了希望在分享中重新得力,更加思想與神的關係,也願這些分享讓大家得著造就。

『然而他知道我所行的路;他試煉我之後,我必如精金。』(伯23:10) 

這是從小聽到大的約伯,在講台上出現的次數怕是數不過來了。每個講者都承認約伯承受了極大的苦痛,而且他仍然持守他的純正,不因這些苦難而以口犯罪。只是在傳統長輩的講論中,常常有很多人拿了約伯的例子來談到神的「試煉」,說明神讓我們經歷苦難是為了讓我們更完全,因此人們在世上受苦原來是與我們有益的。

「神的試練與我們有益」這個觀點確實沒有錯。只是為了證實這個說法,長輩會開始說明約伯在哪裡行得不好,特別是評論約伯他有「自義」的缺點。認為就是因為他自義,所以神才需要這樣重重的磨練他。因此談論到最後,約伯時常變成一個受苦之後就開始越來越自義的古聖徒。照著這樣的邏輯去延伸後,我們會越來越覺得,約伯的受苦其實是自己活該。

但聖經其實沒這樣說。從約伯記的經文內容當中,我們其實可以很清楚神對約伯的認知與定義,還有約伯是如何的處事為人,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部分。


一、行義的才是義人

『小子們哪,不要被人誘惑,行義的才是義人,正如主是義的一樣。』(約一3:7)

先舉個例子。約伯是個班上相當的優秀學生,剛考完這次的考試,考卷還躺在老師的桌上,上面的分數有著老師的批改,寫著「100分」。但突然約伯被廣播叫去打了一頓又被罰站,遭遇到這樣的懲罰,約伯覺得很無辜。但三個同學卻都說著:肯定是你這次考得太差或者作弊,不然老師這麼慈祥公正,哪會隨便對你出手。約伯百口莫辯,只能說自己很用功讀書絕對沒有作弊,但無奈沒有發下來的考卷洗刷自己的清白。

這就是約伯遭遇的困境。約伯其實從頭到尾都不知道這一切來自魔鬼的攻擊,並非來自神的試煉。這一連串的苦難臨到他,他之所以不能明白,是因為他非常清楚行義的人才能得到神的賞賜,行惡的人會得到神的懲罰(伯12:3,13:2)。他度量自己既然是一個行義的人(伯13:18),在神面前有無虧的良心(伯10:7~8),他不能理解為何這些災禍會臨到頭上來。

所以約伯為自己辯訴實為有理,無奈自己在皮肉苦痛之中,無奈只有他受到這樣的苦難。如同被父母拋棄的孤兒,沒有人可以證明他的身分,沒有人為他挺身而出,沒有人能洗刷他的清白無辜(伯16:4)。他只能任憑三個朋友與以利戶不斷的對他含血噴人,以「神絕無不公義」來評斷約伯不義與自義的事實。

如果我們詳細看過約伯記三十一章的內容,我們其實會很清楚約伯絕對不是一個自義的人。因為他確確實實在行義,而且是以非常非常高的道德標準來約束自己與幫助別人。

我們哪有資格來評論約伯自義呢?我們的為人處事難道已經高過約伯的信仰標準?我們的靈程難道已經如同約伯達到神眼中地上再沒有人更正直的義了?

我想在指責約伯自義之前,我們其實需要再一次思考,我們達到約伯的義沒有?我們的義救得了自己沒有(結14:14)?


二、神說約伯是義人

『耶和華問撒但說:你曾用心察看我的僕人約伯沒有?地上再沒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伯1:8)

『現在你們要取七隻公牛,七隻公羊,到我僕人約伯那裡去,為自己獻上燔祭,我的僕人約伯就為你們祈禱。我因悅納他,就不按你們的愚妄辦你們。你們議論我,不如我的僕人約伯說的是。』(伯42:8)

評論約伯是「自義」的人,是約伯的三個朋友與以利戶,不是神(伯32:1~2)。從頭至尾,神都沒有說約伯是一個自義的人。在神眼中,約伯是個地球上無二的義人,是祂最忠心、戰勝苦難的僕人(伯2:3)

神是因著約伯的堅持得到勝利與榮耀,甚至神是對約伯的完美表現感到非常的自豪(伯2:3)。所以有誰能妄評神的僕人呢(羅8:33)?既然神稱約伯為義,既然神沒有絕對的標準與公義,那我們還需要懷疑什麼?神會有錯誤的判斷嗎?不會的!

『我的僕人摩西不是這樣;他是在我全家盡忠的。我要與他面對面說話,乃是明說,不用謎語,並且他必見我的形像。你們毀謗我的僕人摩西,為何不懼怕呢?』(民12:7~8)

當年亞倫與米利暗私下對摩西毀謗,在神眼中成了什麼樣的人?若非摩西的祈求,恐怕這兩個人都不得存活。其實在現實的生活當中,我們也很容易以個人經驗裡的有限眼光去看待他人,有時甚至還加入了個人的情緒與偏見。

結果就像亞倫與米利暗,也如同新約時代裡的法利賽人(約7:45~52),無法除去主觀、忌妒、傲慢,就直接擔任起神的角色判斷起人來了。其實神知道他所揀選的人,我們千萬不要任意越權去妄下論斷。

約伯三個朋友犯錯,不斷責備約伯自義,卻不能清楚神的旨意。在約伯記的最後,神說他們是愚妄的人,要他們拜託約伯為他們獻祭,不然要向他們算帳。惹神憤怒真是可怕,求主憐憫赦免我們,讓我們更清楚神的心意,不要在講台上與現實生活中成為神眼中的愚妄人。

小結:

你豈可廢棄我所擬定的?豈可定我有罪,好顯自己為義嗎?(伯40:8)

這句話是神對著約伯說的,小弟自己也曾經因為這個經節,判斷了約伯自義的結論。後來發覺其實神的義與人的義根本無法放在一起比較,畢竟約伯是有限的人類,又如何與無限的神相提?

所以後來的感想是,這段話並非否定約伯的行義,還有神對他義行的肯定。而是神透過了他與約伯的對話來教育我們一些觀念包括:謙卑順服的心態與饒恕憐憫人的道理。這個部分有機會再與大家進一步分享。

總之,我們的信仰是建立在自己與神的關係上,評論別人的信仰不會讓我們的信仰更高超(路18:11),也不會因此與神更親近。

說到底,約伯是否自義,又與我們何干呢?
但願我們的信仰,都不要成為約伯口中那「無用的醫生」。

我們彼此勉勵。阿們!